农工党中央:

        关于深化农村产业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以共建共享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近年来,我部会同有关部积极推动化乡村产业结构。一是搭建融合载体。2017年以来,会同财政部实施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450亿元,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4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50个、农业产业强镇1309个。2017年至今,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认定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00个,2021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近8亿元。二是丰富融合业态。2021年,我部印发《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拓展农业的食品保障功能、生态涵养功能、休闲体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干”贯通产加销、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径”融合农文旅、以新农村电商为“网”对接科工贸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202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1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713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2.05万亿元。三是强化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倾斜支持。中央财政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时,优先将中线工程水源地相关市县全部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在测算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时,进一步加大对中线工程水源地相关市县的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因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形成的财政减收增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标准收支缺口自动放大,享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也将相应增加,中央形成对这些地区生态修复成本的“自动补偿”。

        二、关于以高质高效打造乡村产业主体

        近年来,我部会同相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强化乡村产业人才振兴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截至2021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120万人。2022年,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每年原则上为每个县培育10名“头雁”,全国每年培育约2万名,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二是推动乡村产业科技引领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主体”的技术服务模式。2018年以来,开展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试点,聚集340个科研教学单位、309个推广机构以及317个新型经营主体的2100多名科技服务人才,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上下协同机制。整合建设“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为各级农业科教管理部门、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提供在线学习和成果速递等服务。2021年,遴选出150个星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100个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指导地方培育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超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59家。支持各地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指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通过保底收购、订单采购、股份分红、优先就业等形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全国培育8000多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三、关于以集成改革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近年来,我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一是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各地围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权量化等重点任务,完善改革措施,狠抓责任落实。2020年底全国清查核实农村土地资源面积65.5亿亩,农村集体账面资产7.7万亿元,全国共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96万个,向成员分红703.8亿元。二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一方面,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2021年,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2021年9月,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农村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示范文本)》和《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合同(示范文本)》,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截至2020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5.32亿亩。另一方面,出台乡村产业用地政策。2021年,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截至目前,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出台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实施细则。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强涉农领域信贷政策指导。人民银行牵头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2022年3月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分别为5161亿元、13315亿元。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建设涉农信用信息系统276个,累计为全国1.56亿农户开展信用评定。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和创建,截至2021年底,评定信用户1.07亿个,信用村24.5万个,信用乡(镇)1.29万个。积极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2016年至2018年,人民银行牵头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试点地区“两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超过1600亿元。指导金融机构建立专项信贷管理制度,形成了“土地直接抵押、银行+担保公司、两权+多种产权组合贷款”等多种模式。牵头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拓宽农村资产抵质押物服务范围。发挥债券市场融资支农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为农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发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指导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乡村振兴票据,拓宽涉农企业直接融资渠道。2022年3月末,累计发行乡村振兴票据1149.95亿元。

        四、关于以数字赋能打造乡村试点样板

        近年来,我部会同相关部门,多举措推动数字赋能乡村产业。一是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近年来,我部大力推动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项目。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建设13个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分中心,104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3个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8个单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应用中心,新认定106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等,引导企业使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支持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等农业领域企业上云。二是持续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指导意见》,指导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上网销售。2014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累计支持1489个县。截至目前,支持地区累计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260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5.3万个。2021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

        下一步,我部将持续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培育乡村产业主体、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深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感谢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部

                                                                                                                                                                                                   2022年8月23日